
26日,滬深兩市的科技股全線反彈,尤其是AI硬件方向呈現全麵領漲,後市如何走?我們將聚焦全天市場交易的關鍵數據,結合這些數據和邏輯進行分析和討論。我相信這對持倉和場外觀望的朋友都會有啟發和幫助。
首先我們觀察交易量,滬深兩市加在一起的交易量是12,700多億,昨天的12,800多億對比大體相當。實際上最近三天你觀察的時候會發現市場的交易量大約都在12,700億到13,000億之間,創造了10月1號以來市場交易量的地量水平。
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最近三天時間,例如聖誕節等因素,港股休市,這意味著北上資金在最近三天時間內沒有參與A股交易。
北上資金每天的交易金額大約在1,300億到1,500億之間。如果將他缺席的北上資金計算在內,那麽市場現在每天的成交量仍然在14,500億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講,成交量總體保持在相對能夠支撐市場指數的活躍水平。
我們再觀察市場價格指標,上證、深成、滬深300和這4個市場最重要的基準性指數收盤都略微上漲。其中上證漲了0.14%,深成指漲了0.67%,滬深3000.05%,創業板指數0.39%。
我們再觀察科創50等個子較小的公司,高科技漲幅為0.93%。中證2000指數漲幅為1.7%。
滬深兩市有5100多家公司,上漲的公司數量為3500多家,下跌的公司為1400家,因此大約70%是上漲的。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大盤指數總體上漲的個股呈現絕大部分普漲的局麵。
從量價兩個數據分析,接下來我們將討論資金流向。全天根據東方choice的數據,滬深兩市的主力資金淨流出33億元,午盤時我印象中淨流入大約40多億元。新浪財經的數據全天主力資金淨流入7億元,午盤時淨流入達到將近80億元,這表明下午主力資金有所流出。全天我們並非按照東方choice的淨流出40億元,而是按照新浪財經的淨流入7億元,這改善了過去我們看到的主力資金大幅流出的局麵。
我們觀察26日全天市場交易的宏觀上最重要的三組數據,即量、價和資金流向。資金流向告訴我們,過去我們看到的資金大幅流出的局麵得到改善。由於北上資金缺席,市場成交量創造了十一假期以來的新低。如果考慮到北上資金的平時水平,大約在14,500億左右,成交量相當健康。此外,我們觀察到指數呈現止跌反彈的局麵。
接下來我們將轉向關注市場相關熱點行業賽道,以觀察熱點板塊的表現,以判斷後市是否能持續反彈。我認為可以大致進行推演。例如,前幾天在市場調整壓力下,市場上漲的主要是以銀行為代表的中特估。回顧過去三天,一方麵是上漲的公司數量越來越少,還有一兩千家,後來降到隻有幾百家之多。
盡管上證指數和維持穩定,但是市場人氣成交量呈現節節敗退的趨勢。這反映出大多數個人大眾投資者對以中特股為代表的大個子公司並不感興趣。如果這些公司拉抬指數,那麽一般市場人氣就會出現回落的蹺蹺板效應。
26日市場表現相反,過去幾天拉抬指數的中特估、電力、煤炭、基建、油氣以及銀行股在26日出現下跌表現。這時中特估熱度開始回落,伴隨科技股呈現全麵反彈。
這裏的科技股包括高速銅連、液冷服務器、光模塊、數據中心以及微信小店等,呈現相對領漲或者普遍上漲的態勢。
從概念板塊我們可以看到,例如5G、國產芯片、智能穿戴、算力概念、華為概念、無線耳機、物聯網、無人駕駛、車聯網、汽車芯片、半導體概念、超清視頻等高科技概念,呈現了主力資金大幅流入的趨勢。
隨著概念板塊的出現明顯上漲,你會發現這些概念板塊主要涉及科技方麵。相對而言AI硬件表現更加強勢,呈現領漲局麵。AI硬件包括高速銅連、液冷服務器、光模塊以及AI相關的服務器等,都呈現強勢表現。
我們觀察26日全天相關熱點板塊,很多朋友關心後市如何操作。我認為經過市場反複測試,3300點這樣的階段性底部位置仍然可以守住,無論是依靠中特估還是依靠市場科技股反彈,守住概率較大。因此短線市場出現大幅下跌的概率非常小,風險也不大。
年底是政策真空期,要想讓市場出現全麵普漲大漲,確實有一定難度。
在這種情況下,以大盤藍籌為代表,相對安全,尤其是有業績支撐和較好股息率的大盤藍籌。此外,與周期性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相比,高科技公司也會占優勢。
在市場反彈時,政策處於真空狀態,相對高科技產品並不依賴貨幣或財政政策自身的科技更新換代。全球科技競爭也能在資本市場受到關注,強勁資金流入帶來上漲衝動。當前的主要市場是大盤藍籌和高科技核心資產,進可攻退可守。(end)
大水漫灌的2025年,即將到來,您準備好了嗎?您的資產是否能順利水漲船高呢?
春耕:2025年新年私享會,道哥引領您逆風飛揚,帶您一起抓住中國版量化寬鬆和大國博弈的大機遇!
1月13日-17日,每天晚上8點到9點,連續5天,道哥將在“春耕2025新年私享會”微信群中,用語音的方式,圍繞“逆風飛揚,抓住中國版量化寬鬆和大國博弈的大機遇!”主題分享“宏觀經濟、房地產、股票和基金”4大議題。1月17日道哥將集中回複大家提出的疑問。
免責聲明:以上任何內容均來源於市場公開信息,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該內容不構成對任何產品的購買、拋售或持有的建議,不作為您做出可投資的依據,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資風險與損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